新闻详情

“大数据时代历史学信息获取与知识服务研讨会”举办暨《清史研究专题库》发布

来源:清史所  作者:清史所  更新时间2018-7-15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传统历史学的学术研究、信息获取与组织形式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史学生态正处于持续、深刻的变革之中。 为推进研讨大数据时代历史学信息获取与知识服务的新生态,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 “大数据时代历史学信息获取与知识服务研讨会——暨《清史研究专题库》发布”,于2018年6月23日上午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内举办,来自文化部清史纂修与研究中心、首都博物馆、 中国知网、颐和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清史研究专题库》是同方知网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共建的研究成果数据库,全面整合知网期刊、博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工具书、外文期刊、图书等清史方面的文献资源, 汇集清史领域学术资源与信息共六十余万条(种),集学习、研究为一体,为清史研究人员及相关机构研究清代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人物提供专业化的知识服务。 这是首个中国断代史研究成果数据库,是知识服务提供商与学术机构共建的学术成果服务平台,也是探索知识服务领域协同创新的一次尝试。

会议前半段由阚红柳副所长主持,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致欢迎辞。他回顾了中国知网与清史研究所自2016年7月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后的合作进展,着重指出该合作进展顺利, 业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接下来双方还将共建清史专家库与知识服务平台,既是产学研进行协同创新的尝试,也是利用互联网思维试图架起学院派史学与公众之间桥梁的一次尝试, 具有较大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学院将全力支持这项工作的开展,乐见早日开花结果。同方知网旅游文博分公司总经理李春蓉代表同方知网致辞, 她系统回顾了两年来与清史研究所的友好合作关系,介绍了《清史研究专题库》的研制情况,并表达了未来继续与清史研究所围绕整合清史资料、共建研学平台、 开展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的愿望。

清史研究所朱浒所长全面回顾了2016年7月与中国知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来的合作进展,从写作年度动态的经验出发, 以论著数据反映出当下清史研究的繁荣状况及将研究成果汇集于一个数据库中之于清史学界的重要意义。同方知网方芳细致介绍了《清史研究专题库》的产品概况、功能介绍、案例分析、 应用价值。清史所胡恒副所长介绍了“数字清史实验室”的在建数据库、学术目标、数据公开、“数字人文”讲座、国际合作、课程建设等方面的进展。

会议后半段由胡恒副所长主持,与会专家围绕《清史研究专题库》及大数据时代历史学信息获取与知识服务展开自由讨论。与会专家认为建设《清史研究专题库》是顺应时代的善举, 也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趋势,尤其对清史研究这样一个有着巨量文献与档案资料留存的断代史而言,更是如此,必将受到研究者的普遍欢迎。该数据库强调清史,专业性强、很有特色, 又与《明史研究专题库》相连,将明清连为一体,值得称道;将清史作为一个整体来建设数据库的架构,可以避免清史领域前半段划归古代史、后半段划归近现代史的弊端; 作为一个共通的研究性平台,为推动团队协同创新提供了契机。同时,这一数据库是同方知网与人大清史所强强联合的产物,必将为学界探索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建提供有益借鉴。 未来在《清史研究专题库》的基础上尝试推进的清史专题库与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兼具学术意义与社会意义。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李国荣副馆长认为,清史研究有巨量的文献和档案的遗存,大量研究成果、资料整合成果也急需在数据库建设上迈开新的一步。史学研究发展到今天已经走出了单枪匹马的闭门研究, 进入到进行多方合作的新时代。此外,他还对数据库的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强调要多家共建,合作共赢,数据库建设既有学者的个人研究成果,又有机构、单位的研究成果, 要注意个人与单位的协调。第二,资料构建有待完善,资料是学者研究的基础,如何将各单位所收集的资料整合起来是应该注意的问题。文化部清史纂修与研究中心顾春副主任认为 《清史研究专题库》建设意义重大,同时在资料建设上要注意地方志、文集、日记等史料的重要性,发挥数据库存史、咨政、育人的功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崔志海研究员着重强调了如何把清前期史、 晚清史之间衔接起来,打通清史研究。清华大学历史系倪玉平教授强调了模糊检索和专题设计的重要性。首都博物馆党委书记白杰认为,清史研究要推动团队合作研究, 既要依靠清史所的学者与专家,同时也要依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文博等单位的支撑,而团队研究的平台就在于数据库的建设。中华书局古联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洪涛经理指出, 数据库需要有更多的专题,而专题形式应是多样的,不仅仅要按照经济、政治、人物等专题分类,同时也要根据学者的研究方向,定制个性化专题。此外,在数据应用上, 要加强数据库的服务功能,更好地把数据进行结构化。同时也要注意到如何将数据库做成一个平台,加强用户与平台之间的互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杨伟兵教授强调了在数据建设中把握 “科学性”的重要性。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谢冬荣副馆长则强调数据库的社会服务功能。颐和园秦雷副园长指出,要考虑将文博单位的建筑、书画等非文字史料纳入到数据库建设之中。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梁晨副教授则强调要注意进行数据库的长期维护以及扩大数据的收集范围。首都博物馆孙芮英、李文琪,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祝小静等对数据建设中如何弥补文献资料不足与碎片化、 数据挖掘、可视化等方面提供了有益建议。

会议最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与同方知网宣布启动清史专家库与知识服务平台建设。胡恒介绍了这一平台的建设理念、运行模式:根据相关社会调查数据,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升, 公众对从权威渠道获得严谨历史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分答、喜马拉雅等近年兴起的新知识经济服务平台与运行模式值得关注和借鉴。另一方面,史学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下降, 史学同样面临如何向公众传播知识、满足社会需求的难题。史学家可以通过专业权威数据库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架起与公众沟通的桥梁,同时进行行业细分, 真正让一流的专家加入史学传播渠道中来。《清史研究专题库》恰好具备了以之为基础,拓展为新知识经济模式的条件。同方知网王雯针对已设计出的平台样式、功能进行了初步演示。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历史学研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既需要学者在研究中充分收集、整理、利用大数据,又要积极参与高质量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在本次研讨会中,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清史研究专题库》及大数据时代历史学信息获取与知识服务的讨论十分热烈,在充分肯定数据库建设价值与意义的基础之上,又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对推动历史学自身的发展以及史学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文:胡存璐,  图:冯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