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3-14日,“《缙绅录》量化数据库与清史研究”学术工作坊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举行。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李中清院长、康文林副院长、张乐翔助理教授、 陈必佳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任玉雪副教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梁晨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胡迪副教授,清史研究所所长朱浒,副所长刘文鹏、阚红柳、胡恒, 胡祥雨、林展、萧凌波、杜佩红、周天一等师生共同参加了本次学术工作坊的研讨。这次工作坊是清史研究所与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及李中清康文林研究团队合作研究《缙绅录》数据库的首次学术会议。
开幕式由胡恒副所长主持。朱浒所长致开幕辞,对远道而来的各位学者表示欢迎,并指出数字人文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学术发展的一大热点,量化数据库的应用业已给史学研究的研究方法革新带来显著影响, 清史研究所作为海内外清史研究最重要的学术机构之一,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大型清史数据库的构建与推进数字人文技术在清史领域的应用,很重视与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就《缙绅录》 大数据的科研合作。李中清院长回顾了与清史研究所过去一年来的合作进展,介绍了《缙绅录》数据库建设的最新情况,并对量化数据库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期待就《缙绅录》量化数据库与清史研究所开展长期科研合作, 并将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
三场分组报告分别由梁晨、林展、萧凌波三位老师主持。康文林教授团队对清代中晚期进士仕途发展进行了量化分析,通过缙绅录数据与进士题名录数据的匹配,发现甲第对进士仕途的影响极大, 并估算了进士获取实缺及任职年限的比例等。杜佩红讨论了辛亥革命对陕甘两省县官人事的影响,并分析了地方官本籍回避制度的破坏对两省地方权力结构的影响。胡祥雨基于缙绅录数据, 对清末新政时期司法官员群体中的满汉比例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丙午官制改革后民人官员群体在数量和比例上都在持续上升,清末官制改革中“废除满汉畛域”的口号并非空谈。周天一讨论了清末新政时期中央军事机构官员的结构问题, 通过缙绅录数据分析发现,即使在紧要的军事部门中,新政时期民人官员的比例也在上升,截至辛亥革命前夕已经超过半数,军谘处、海军处等全新机构中,民人官员人数始终占据优势。刘文鹏分析了清代军机章京的来源、外派与去向, 并梳理了军机章京制度的完善、考选制度的确立及其在晚清时期的新变化。张乐翔将缙绅录数据与嘉庆三年《川楚善后筹备事例》中的捐纳名单进行匹配,探讨了十九世纪初进士的捐纳官员仕途问题。 胡恒将缙绅录及其他数据记载的地方州县缺分等第情况用量化与GIS方法做了分析,探讨了州县分等与政治地理、官员选任之间的关联。阚红柳对缙绅录的意义进行了发掘,认为缙绅录在清代政治、社会、文化中均具有独特的价值。 任玉雪探讨了清末官员的籍贯回避与空间流动的关系,通过计算籍贯与任职地的距离,对清末籍贯回避制度是否还正常运行进行了验证。陈必佳讨论了清末新政时期中央机构的旗民比例,发现民人官员大量进入中央机构的同时,旗人官员群体的总量保持了稳定。
工作坊期间,刘文鹏副所长主持了“数字清史实验室”的筹备仪式。胡恒副所长首先介绍了“数字清史实验室”的筹建缘起与清史研究所的数字资源建设情况。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总结致辞, 指出大数据史学研究方兴未艾,期待与香港科技大学展开广泛合作,进一步发掘清史文献中的数字资料,拓展清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朱浒所长与李中清院长共同为“数字清史实验室”揭牌, 黄兴涛院长向李中清、康文林教授颁发“数字清史实验室”学术顾问聘书。
“数字清史实验室”是清史研究所立足于传统学术优势与未来学科发展所做的战略性规划,既是数字人文时代的新要求,也是推动以跨学科融合,以问题为导向,解决宏观问题的学科发展新动向的必然需要。 清史研究所长期以来持续建设了若干大型专题数据库,如清末民国社会调查数据库(黄兴涛教授主持)、清代自然灾害信息集成数据库(夏明方教授主持)及百年清史书目、已刊奏疏目录集成、 皇家园林数据库等等一系列专题数据库,也立足于在《清史地图集》(华林甫教授主持)的研制基础上进一步建设清史地理信息系统,未来还将陆续建设各类专题数据库。此外,还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研究 《缙绅录》数据库,与中国知网共建清史专题数据库等,未来还将与其他同仁机构加强合作。未来将陆续在清史数据共享平台上发布相关数据,以之为枢纽,推动实现清史数据的公开、共享、汇聚。 “数字清史实验室”也将积极探索将数据建设与科学研究、课程开发、技术培训、人才培养结合的方式。目前,“数字清史实验室”聘请了李中清、康文林、黄兴涛、夏明方、朱浒、华林甫教授为学术顾问,由胡恒、林展、萧凌波具体筹划建设。
(周天一初稿,胡恒修订)